发布时间:2025-09-23 流浏览次数:
在贵州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管理岗位上工作十几年的李师傅回忆,在工厂车间呆久了,会形成一种直觉——通过声音和气味就能分辨出自己身处于工厂的哪间车间。“这种直觉,在空压机车间更为明显,”李师傅说,“空压机在生产压缩空气的过程中一会儿打气,一会儿由于过载保护自动放气,伴随着设备‘呲’的一声‘长叹’,压缩气体几秒就释放到空气中。”
这是设备运行机理所导致的必然,却也意味着能源的白白流失。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低碳化转型的当下,这“一声长叹”尤为沉重。
作为能源消费大户,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是节能降碳的重要主体。中国联通融合5G+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优势,让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算法”变为“解法”,深入工厂,智能破解水电气冗余功能难题,让工业降碳不再有“一声长叹”。
一台空压机的AI“智变”
中国联通基于元景大模型,为遵义钛业定制开发了专属空压站AI智控系统,单月即实现节电24万度,节省电费约14万元(按0.58 元/度计算)。
空气压缩机是一种输送气体和提高气体压力的机器,是鼓风机、风泵、空调等各种气动设备的动力源。传统空压机在运行中若出现故障停机,仅能通过检修人员人工巡检(如抄录仪表数据、逐项排查)定位问题。这种依赖人工经验的排查方式不仅效率低,且因缺乏实时数据采集与连续监测机制,很难有效降低能耗。
现在,通过搭载定制化联通元景大模型,可以通过手机端或PC端随时查看生产用气压力需求,还能根据不同的工况自动选择最优设备组合以及控制生产用气输出,实现按需供气、智能调控。节能率达到了30%,相当于年节省1200吨标准煤或3300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运维保障方面,联通元景大模型还可实时提供工况诊断情况,做到精准“把脉”,快速找到故障点。
车企节能迈入“智能调控”
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工厂,一个由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智慧大脑”正在精细掌控着工厂庞大制冷系统的运行。
水温调几度?水泵开几台?何时开启更节能?
过去,负责为车间供冷的中央制冷站虽拥有先进设备,其控制却高度依赖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引入中国联通AI智能节能控制技术后,通过在制冷机、水泵、管网等关键节点部署大量传感器,大模型实时“感知”流量、压力、温度等数十项参数,构建起车间的“冷需求”数字镜像。
更重要的是,中国联通AI智能节能控制技术能基于如生产计划、环境温湿度等历史数据和实时状态,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负荷进行精确分钟级预测,相当于提前“读懂”车间的用冷需求趋势,系统能效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约20%的能耗下降,年节约能源成本近90万元。
AI大模型运用内置的复杂算法,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超级调度员”,实时计算出最优的设备运行策略该开几台制冷主机?水泵转速调到多少?阀门开度如何配合?这些关键参数不再是模糊的经验值,而是经过严苛计算的能耗最低解。
AI大模型的优化策略直接作用于控制系统。一旦判断出某种组合能实现最优能效,“智慧大脑”会自动下达指令,调整现场设备状态,实现冷冻水需求的动态柔性供给,整个过程闭环运行,最大程度消除“过量供冷”或“供不应求”造成的能源浪费。
“像高能耗的商业冷库、恒温恒湿的电子厂房、依赖大量空压机和冷热源的化工、食品加工企业等,都是理想的推广目标。”中国联通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了AI大模型在工业能源精细化管理领域的巨大潜力。”
AI创造绿色生活
绿色转型之路,一头连着工厂企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惠及的是整个社会民生。中国联通将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为各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服务赋能,助力构建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在浙江,面对以往重污染行业集中、环境风险源多且分散的局面,中国联通为省生态环境厅打造了“生态环境大脑”项目,归集数据量从15.6亿条提高到167亿条,构建起全省生态环境数据底座;通过3×3公里的网格颗粒度污染溯源,实现了浙江全省的“精准治气”,空气质量预测时长由5天增至7-10天,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由85%提升至90%。
浙江“生态大脑”基于已汇聚生态环境数据和专业模型,搭建元景MaaS+DS生态知识库,提供环保执法、环评报告、排污许可证核发、环保应急等智能体服务,知识问答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环评报告撰写效率提升20%。
在个人生活降碳方面,中国联通更是率先推出通信行业碳普惠应用“联通碳生活”,其碳减排量计算模型通过国家级认证,累计获得国内外相关荣誉16项,填补了行业个人碳账户空白,赋能亿级用户绿色生活方式转型。
AI不仅是炫酷的科技概念,更能“下沉”到工厂车间深处和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国联通通过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有力支撑传统工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转型,也为智能互联的工业未来拓展出更多的应用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