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6 流浏览次数:
1405年,郑和下西洋劈波斩浪,将中华文明的辉煌铭刻于海洋史诗;2023年6月6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出坞,标志着中国成功摘取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以敦煌文化为主题,深度融合摩登都市元素的“爱达·魔都号”,也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海上名片。
图:“爱达·魔都号”,来源:澎湃新闻
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分别占全球55.7%、74.1%、63.1%,连续15 年居世界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雄厚实力。随着5G、AI、LNG相关技术在造船业成功应用,我国造船业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实现从“规模领先”向“智能引领”的跨越,为海洋强国、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近日,记者来到上海,充分感受到了数智技术在推动我国造船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的蓬勃力量。
AI为船舶设计注智赋能
船舶工业设计是制造之前的重要环节,但涉及查阅资料多、协作环节多等难题,效率提升难度较大。记者了解到,在设计环节,全球造船业都面临知识获取低效、建模周期漫长、软件适配滞后等痛点问题。具体而言,船舶规范体系庞杂,一本规范书动辄数千页,人工查询准确率不足40%;二维图纸转三维模型,需10-15人耗时3-5个月,多系统开发跨部门协作难;新船型订单的工业软件定制开发需1至2个月等。
为解决行业痛点,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与SEAGOSOFT公司于2024年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随着AI全面应用于船舶设计环节,设计师工作效率、翻模设计效率提升50%,软件定制周期从1-2月缩短至1-2天。“AI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正在成为设计师的好帮手、造船业降本增效的利器。”中国联通相关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
AI为造船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聚焦造船规范知识问答、翻模设计、系统设计三个船舶设计领域重难点场景,技术团队通过半年联合攻关,打造出行业级解决方案。中国联通发挥技术、算法优势,与客户船舶场景、数据结合,为船舶行业规范要求复杂、建模设计周期长等痛点问题提供快速而有效的AI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船舶行业国产化与数字化转型。
每艘船舶的具体设计需求都有差异,需要定制化分析和制造,设计师需要参考上万页的规范手册进行大量参数核对与计算。中国联通借助元景MaaS平台RAG技术和国产大模型DeepSeek能力,结合级联切分、多路检索等算法,攻克非结构化文本解析难题,实现图表和公式的跨模态检索,对船舶设计规范书进行解析回答,支持富文本知识问答能力、精准定位答案溯源,帮助船舶设计师查询效率提升10倍、工作效率提升50%。作为业界首创,该产品已嵌入国产设计软件,并开展国产化算力适配及应用推广。
翻模设计是船舶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指将已有的 2D设计图纸作为输入,通过专业造船软件重新构建全船精确的3D数字模型,精确还原船体结构等所有要素的空间位置与几何关系。中国联通率先通过元景多模态、视觉大模型对2D设计图纸进行参数和设计要素识别,输出3D建模所需的数据要素,通过匹配DSL建模语言,节省40%设计人力,效率提升50%,推动全流程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
船舶建设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软件,涉及需求种类多、开发难度大、设计周期漫长。通过深度调研,中国联通推出了具有统筹、建议、决策、执行等功能的工业软件设计智能体,通过编排技术融合业务知识,以图文档驱动多场景协同,需求解析速度大幅提升,适配工业制造等“高精尖”场景。相关客户使用该智能体后,船舶建设管理系统设计说明书生成时间可从3小时压缩至15分钟,全流程效率提升50%。
5G+AR为船舶质量保驾护航
船舶制造其产品结构高度复杂,产品体型偏大,具有技术要求高、生产安全标准严格、资本投入大、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对成品件、结构件、化工材料、工艺辅料和标准件等百万量级生产资源的协同设计需求较高。在浦东新区长江口南港河段南岸,记者了解到,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这个“巨系统”工程,仅零件数量就超过千万,且建造人员众多,系统界面复杂,协同工作量极大。
图:今年上半年,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顺利完成坞内起浮,正式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的关键阶段。(来源:人民网)
为提升造船效率,工程师们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技术,搭建了全球化的协同网络,使全球供应商都能参与设计。同时,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造过程,最大限度避免了“边造边改”的情况。
在造船工厂智能薄板生产车间,中国联通技术专家介绍说,钢板薄板的厚度、平整度,对船舶的结构质量有重大影响。为了打造精品船舶,中国联通于2021年为工厂部署了基于5G的大型钢结构装配精度检验系统,通过5G网络实现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测与精度控制。该系统融合了自动化检测分析技术,相比传统方式效率大幅提升,并支持边装配边检测的即时反馈机制。通过基于5G的机器视觉检测场景的应用,测量时间从原来的3—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测量效率提升了400%。这一装备制造业标杆应用,入选工信部重点行业实践案例。
2023年,中国联通还携手产业链合作伙伴成立AR远程检验工作室,利用AR+5G的创新技术为生产建造及质量管控增效。此外,5G+AR远程检验技术让船东和船检无需到场,即可借助5G网络和AR眼镜以“第一视角”完成工程验收。据了解,中国联通工程师还将5G技术应用于全船运营,通过多网络融合隔离控制技术,为不同角色提供“专网”体验,提升运营效率和乘客体验。
在浦东新区长江口,记者看到,有了中国联通5G专网的支持,借助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重型堆垛机智能立体仓库实现了大邮轮等巨系统工程重型物资的智能化立体管理,在匹配仓储位置、识别仓储状态、发布业务提醒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并具备高精度定位和操控能力,让物资快速、安全出入库。据中国联通技术专家介绍,与传统仓储模式相比,该智能仓库的仓储物流运营效率、场地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200%以上,且人力成本、作业风险大大降低。
记者了解到,随着数智技术的应用,造船效率已大幅提升,如6万吨散货船建造周期从4年缩短至8个月。中国联通相关技术专家向记者表示,不仅是造船业,未来,“数据+智能”将进一步赋能制造业以及千行百业,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注入科技力量。
向着海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相信随着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队与造船业国家队强强联手,5G、AI等技术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于造船业,为我国船舶工业注智赋能,助力中国智造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7月18日至19日,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将在上海召开,中国联通将与业界大咖及合作伙伴相聚探讨未来通信科技发展新机遇,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洪流中向实同行,共创融合新生态。大会官网https://www.10010.com/cupc/2025/和小程序(cupc2025)现已上线。大会期间,还将召开“工业智能论坛”,聚焦“工业AI新引擎”与“具身智能新实践”双轮驱动,联合业界学者及知名企业,以专家演讲、成果发布、合作签约等形式,共探工业行业AI发展方向,共推数字技术融合突破,敬请关注。